一部有溫度也有深度,會讓人想再三回味的好紀錄片。
三十五歲剛好是我現在的年紀,從這部紀錄片上映之後,在臉書上看到許多人分享的好評,原本想去電影院觀賞,結果每天工作一忙上網追劇就錯過了上映時間。剛好 12/25 在大學同學的 Line 群組裡看到,天下雜誌在臉書專頁上開放限時 24 小時的線上電影院,就趁著週一早上的空檔在家裡看完了這部電影,也還好不是在電影院看,在家裡才能拿盒面紙邊流淚擤鼻涕,視線模糊時還能按暫停,擦乾眼淚後再慢慢把影片看完。
三十五歲剛好是我現在的年紀,從這部紀錄片上映之後,在臉書上看到許多人分享的好評,原本想去電影院觀賞,結果每天工作一忙上網追劇就錯過了上映時間。剛好 12/25 在大學同學的 Line 群組裡看到,天下雜誌在臉書專頁上開放限時 24 小時的線上電影院,就趁著週一早上的空檔在家裡看完了這部電影,也還好不是在電影院看,在家裡才能拿盒面紙邊流淚擤鼻涕,視線模糊時還能按暫停,擦乾眼淚後再慢慢把影片看完。
前言
天下雜誌這部紀錄片是從 1996 年教改的開始,為了知道台灣教育的改革會對下一代造成什麼影響而拍攝的,如果看 2016 年這部前有看過 1996 和 2006 的紀錄片,不用擔心,這部電影的表達手法已經不像一二十年前,感覺像是在推廣一些教育理念,而是真實呈現了五位主角的人生,是一部非常溫馨且感人的紀錄片。(接下來心得內容有雷請斟酌)
教育對人生的影響
回想從小時候開始接受教育,也不知道上學是為了什麼,反正那時候父母老師都說讀書很重要,成績很重要,就這樣一路拚學業到大學畢業。看著影片中五位主角在國中時,每個人訴說著自己不同的夢想,但是他們真的知道這些夢想未來能實現嗎,有誰在那個階段就能明確知道自己未來會做什麼,有怎麼樣的生活。
五位主角,有在花蓮太巴塱部落長大的原住民,有彰化縣的農家弟子,有接受教育實驗班的,也有台北市菁英教育的優等生。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下,對未來會造成什麼影響,電影中並沒有給特定的觀點,但是我們可以在影片中觀察這些主角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得到的教育資源是不是真的影響了二十年後的人生。(眼科醫碎碎念:原住民宏明唸書的時候頭太低了,要維持 35 公分的距離才不會容易近視,不過他是棒球隊,戶外活動時間很長,對視力影響應該有互相抵消。)
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這部紀錄片雖然是為了記錄教改的後續影響拍攝的,但是在二十年後的呈現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主角的家庭對他們後來人生的影響。而五位主角成為了父母之後,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又有什麼看法,這二十年來他們人生遭遇的點點滴滴,有哪些心境上的轉變,會讓我們這些同一世代的人非常有共鳴。
『我長大想做一個棒球國手』
林宏明一開始想當個棒球國手,因為偷抽煙被趕出球隊,雖然教練後來有想要找他回去,但是年少的他賭氣不願意繼續打球。後來他早早就成為了父親,人生就開始為了柴米油鹽打拼,一轉眼就是二十年過去,而他的大兒子林囿也到了國高中的階段,目前也往拳擊國手的路奮鬥。
『我想當畫家』
國中時興趣是畫畫的張明豪,在選科的時候,因為姊姊選了美術科後覺得出路不好,聽從姊姊的建議後選了機械科。畢業後他成為了衛浴工程師,不過假日時還要幫忙農地的整理,剛開始他也曾有點抗拒這樣的生活,但是到了三十幾歲,他也坦然接受假日農夫的身份,而忙裡偷閒時,他會去釣魚回味小時候的休閒。
『我想成為藝人』
家中有五個兄弟姊妹的莊雅竹,非常注重成績的父親為子女的教育花了很多補習費,就是希望小孩長大能考到一個專業證照,做個有「師」字輩的職業。當初想當個藝人的她,在技職教育後,選擇了繼續讀碩士班,進入了公職體系後,還是持續進修也通過了高考。
從這些人的人生,你會發現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深遠,而且在世代傳承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矛盾衝突的轉折。走過體育路的爸爸,不希望小孩重複一樣的經歷,而且宏明的親弟弟雖然一路打到國訓中心,仍然沒辦法用棒球養活自己,所以林囿在爸爸的反對下放棄了棒球。但是轉個彎接觸了拳擊,在努力練習下目前成為了青少年拳擊國手,為什麼兒子還是想當國手呢,是因為他看到爸爸眼中的遺憾,想幫爸爸圓國手的夢。
在影片中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問宏明他對小孩有什麼期待,他說他也沒什麼要求功課,小孩對什麼有興趣叫讓他做,然後轉了幾個鏡頭之後,林囿自己的印象是爸爸在他小學時有對他說,書都沒讀好還拼什麼運動,這段畫面會讓人不禁會心一笑,看出父母和小孩在同一件事的感受上有多麽不同。
而當初不喜歡假日還要整理農地的工程師,在自己有了家庭之後,才知道當初父母的辛苦是為了要擔起家庭的責任。一路上有點逃避爸爸期許的女兒,長大進入職場後才知道學歷和專業證照的重要,後來也靠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個穩定的公職,這不就是當初她父親的期望嗎。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會知道以前爸媽對自己的要求,都是希望小孩以後能有一個穩定的家庭和工作而已。
選擇對人生的影響
『因為我喜歡說話,我想當記者或導遊』
國二參加了教育實驗班的賴茹君,在國三時實驗班就停辦了,結果她要用一年的時間去拼三年的課業,後來求學路上走得不太順遂.在 2006 年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她對當初沒有更認真拚學業的後悔和對未來的不確定,不過到了 2016 年,她成為一位專業的婚禮顧問,也會擔任婚禮主持人,做到她當初夢想需要講話的工作。
『我想當個醫生』
在台北市長大的張瑜珊,一路考上了北一女,後來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唸了資工和資管碩士,這經歷真的就很像同一世代的我們,在高中時並不知道讀的科系對未來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反正填的志願順序大概都一樣,就看聯考分數到哪裡就讀哪裡.而畢業後進入 google 工作的瑜珊,後來去世界各地看過各種不同的視野,最後選擇回到台灣創立媽咪愛網站。
「人生每個當下的選擇,都會成為未來的你的養分」,我很喜歡電影中茹君講的這一句話,當初青澀的少年少女,從唸書求學到成家立業的過程中,每個人都經歷很多不同的選擇.其實從一開始參加實驗班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她是個滿有自己想法的人。雖然之後有過一些低潮時期,最後她還是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職業並樂在其中。
所以電影中茹君的母親也說,如果當初重來一次她還是會讓茹君去念實驗班,但是 2006 年的紀錄片(影片 6:00 左右)可以看到有些家長對實驗班的質疑.這群實驗班的孩子在當時升學主義盛行時,接受了一年小班制的教育實驗,卻又在國三時回頭接受聯考的讀書壓力,那段經歷對他們人生造成什麼影響只有當事人知道。
而從紀錄片中,也看到瑜珊繞了世界一圈後選擇回台灣創業,也許大家看了影片之後都會覺得瑜珊的成就最高,但是在國外求學工作和自己創業的壓力,也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每個選擇都有捨有得,明豪也說:「選擇可能會有遺憾,但是我不會後悔,如果你對你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滿意,那你可以選擇去改變啊。」
我們在做選擇時一定會考慮很多,像明宏為了對家庭負責,他選擇做一個穩定的工作。瑜珊最後說:「做選擇的是你自己,既然做了選擇,就要負起責任把它做到最好。」當我們把時間軸拉到十年、二十年後再回頭看,真的會發現是因為那些選擇才造就了現在的你。
現實生活和夢想的差異
當初會想看這部紀錄片,是因為想知道在台灣的環境下,要怎麼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直到開始看影片之後,才發現這部電影會讓你回想起人生這二十年來的點點滴滴,求學階段曾遭遇的挫折,畢業之後對未來人生的迷惘,養兒育女後的責任和壓力,尤其是在高房價和低所得的這個世代,真的有一種自己人生的即視感。
(圖片為健身房寫在門口右上角的標語,有沒有讓你想進去運動一下呢)
不過看完《海闊天空》之後還是開始思索,該讓孩子接受怎麼樣的教育,在什麼時候該讓他知道夢想和現實生活的差距。剛好幼稚園大班的兒子最近學校教學有關於工作的主題,先從了解爸媽的工作是什麼,請他們回家畫出對爸媽工作的內容,再過一週是畫出自己未來想做的工作,我才發現兒子現在的夢想是想要當個足球員。
我想是不是該讓他知道在台灣要能當個職業運動員養活自己有多困難,在這樣的訓練環境和學校教育的體制下能成功的是少之又少,連職棒選手也常常為了金錢打假球或和家人決裂,所以問了他一句:「你是想當個像電視上面踢球的足球員,還是像爸爸現在一樣的假日足球員。」他就沒有回答我了,我想他現在應該分不出來兩者的差異,就像紀錄片中的國中生在訴說夢想時,並沒有真正了解想做和實際去做的差別。
結語
這是屬於 35 世代的五個人生故事,裡面有遺憾,有挫折,也有成功,和新夢想的開始,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只要想起影片中一直傳遞的理念:『勇敢做自己,每個人都是唯一』,讓自己有勇氣去選擇,去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